新聞中心
水是生命之源。人類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水。生活飲用水水質的好壞與人類的健康息息相關。生活飲用水的衛生標準,為水質的安全與否提供了技術依據。
今天我們一起聊聊我國現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是怎樣的嗎?這個標準又經歷了哪些發展歷程?
1954年衛生部發布的《自來水水質暫行標準》是新中國最早的一部生活飲用水的技術法規,1955年5月起在北京、天津、上海等12個城市開始試行。
1956年由衛生部和國家建設委員會聯合審查批準發布了《飲用水水質標準》(草案),對15項水質指標的限值做出了規定。同年還審查通過了《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選擇及水質評價暫行規定》,對水源選擇、水質評價的原則以及水樣采集和檢驗要求進行了規定。
1959年由衛生部和建筑工程部聯合發布了《生活飲用水衛生規程》。該規程是在此前發布的標準和規定基礎上,修訂、合并而成。包括水質指標,水源選擇和水源衛生防護三部分內容,提出限值的水質指標增至17項。
1976年由衛生部和國家建設委員會共同審查批準發布了《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》(試行,TJ20-760)。該標準包括總則,水質標準,水源選擇,水源衛生防護和水質檢驗五部分內容,提出限值的水質指標增至23項。
1980年代
1985年衛生部發布了《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》(GB5749-85)。該標準中包括總則,水質標準和衛生要求,水源選擇,水源衛生防護和水質檢驗五部分內容,提出限值的水質指標增至35項。
2006年至今
我國現行的《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》(GB5749-2006)是2006年12月29日由原衛生部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的,于2007年7月1日開始實施,并于2012年7月1日全面實施。
該標準是在《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》GB5749-85的基礎上,參考世界衛生組織、歐盟、美國等國際組織或國家的水質標準,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修訂而成的。主要內容包括范圍、規范性引用文件、術語和定義、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要求、水源水質衛生要求、集中式供水單位衛生要求、二次供水衛生要求、涉水產品衛生要求、水質監測、水質檢驗十部分內容,包含水質指標106項,其中常規指標42項,非常規指標64 項。
這個標準重點加強了對微生物、有毒有害金屬和有機物等污染物的控制要求,基本實現了與國際飲用水水質標準接軌;同時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,對于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提出了過渡性技術要求。
現行標準的實施為提高我國生活飲用水質量,保障飲用水衛生安全,保護居民身體健康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。
新標準中的飲用水水質指標由原標準的35項增至106項,增加了71項,標準更加嚴格和全面,小編這里選擇了部分變更進行解讀。
1、微生物指標由2項增至6項:增加了大腸埃希氏菌、耐熱大腸菌群、賈第鞭毛蟲和隱孢子蟲,修訂了總大腸菌群;
說明水源受到生活污水污染的程度有增加趨勢。
2、飲用水消毒劑指標由1項增至4項:增加了一氯胺、臭氧、二氧化氯;
說明水污染日趨嚴重,需要添加更多消毒劑,消毒副產物也就增多,消毒劑的品類也在增多。
3、毒理指標中無機化合物由10項增至21項:增加了溴酸鹽、亞氯酸鹽、氯酸鹽、銻、鈹、硼、鉬、鎳、鉈 、氯化氰;并修訂了砷、鎘、鉛、硝酸鹽;
說明重金屬污染及各種污染雜質有增多趨勢。
4、毒理指標中有機化合物由5項增至53項:增加了甲醛、三鹵甲烷、二氯甲烷、1,2-二氯乙烷、1,1,1-三氯乙烷、三溴甲烷、一氯二溴甲烷、二氯一溴甲烷、環氧氯丙烷、氯乙烯、1,1-二氯乙烯、1,2-二氯乙烯、三氯乙烯、四氯乙烯、六氯丁二烯、二氯乙酸、三氯乙酸、三氯乙醛、苯、甲苯、二甲苯、乙苯、苯乙烯、2,4,6-三氯酚、氯苯、1,2-二氯苯、1,4-二氯苯、三氯苯、鄰苯二甲酸二(2-乙基己基)酯、丙烯酰胺、微囊藻毒素-LR、滅草松、百菌清、溴氰菊酯、樂果、2,4-滴、七氯、六氯苯、林丹、馬拉硫磷、對硫磷、甲基對硫磷、五氯酚、莠去津、呋喃丹、毒死蜱、敵敵畏、草甘膦;修訂了四氯化碳;
說明農藥、激素、各種有害的有機物污染有增多趨勢。
絕對增加數是48項,可見水源受農業、養殖業、醫藥廢水、化工業的污染再變的嚴重。
5、感官性狀和一般理化指標由15項增至20項:增加了耗氧量、氨氮、硫化物、鈉鋁;修訂了渾濁度;
說明綜合污染加重。
6、放射性指標仍為2項,但修訂了總α放射性。
說明放射性污染源管理狀況很好,值得欣慰!